索 引 号: | 01303316X/2015-00010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发布机构: | 栖霞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16-01-08 |
生效日期: | 2016-01-08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2016年栖霞区政府工作报告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报告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栖霞区十七届人大
第五次会议文件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
区长邢正军
2016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紧扣建设新栖霞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严峻挑战中保持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了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同比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26亿元,同比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同比增长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三大三新”产业实现产值203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2%。互联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完成服务业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38.1%。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速迅猛,实现增加值89亿元,占GDP比重达10.5%。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137亩,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家。虹越园艺家等一批项目落户八卦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龙潭“水一方”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西岗桦墅村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创新驱动活力增强。创新要素加速汇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新增孵化器在孵企业260家、毕业企业26家。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350件,授权量560件。新港高新园获批“国家火炬光电及激光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国内首个创业创新中心。金港科技创业园被列入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获得“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紫东国际创意园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移动互联网基地被评为“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园”。人才优势不断巩固。科技金融再添动力。出台鼓励企业新三板挂牌扶持政策,高华科技等9家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引进鸿霖资本等参与设立园区创投基金,帮助企业获得科技贷款3.1亿元。园区项目支撑有力。平台载体建设增速。完成产业园区平台投入18亿元。中国工业设计服务中心正式落户,腾讯众创空间等一批新型专业化科技孵化载体投入运营。招商引资力度加大。42个总投资572亿元的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华侨城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9个总投资430亿元的重点项目开工,38个总投资380亿元的项目竣工。G108高世代液晶面板、LG化学动力电池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仙林万达茂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
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全面清理行政审批权力事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出台并向社会公布128项行政审批、3086项行政权力等4张清单。推行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以及企业设立“多证联办”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平均办结时间压缩80%以上。完成区政务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同步建成9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区街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在全市推广,197项政务服务实现一门受理、一门办结,综合满意率达99.5%。成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中小企业协会,运用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提供多品种、全方位、高层次的综合服务。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纵深开展。探索“三化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实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面推广“全科社工”模式,获批国家级“社区管理与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全科政务服务规范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备案和发布,街道网格化服务与管理规范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在尧化街道试点实施一支队伍综合执法,将执法权限、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强化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的职能。全面实施城市治理标准化,编制完成《栖霞区城市综合管理指导标准》,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三期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路网大力优化。马群南路、金尧西路、新港大道等一批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市政设施更加健全。马群综合换乘中心开工建设;新增、调整公交线路30余条;新增公共停车场15处;新增停车泊位2217个;新建公共自行车网点43个,增加公共自行车2000余辆;仙林、南湾营、十字街等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重点片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九乡河治理应急工程启动建设,新建、改扩建泵站闸坝10座,疏浚土方92.6万方;完成63公里污水到户支管建设以及36个排水达标区实体工程。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坚持规划引领。完成燕子矶、新尧新城、栖霞山等8个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控详编制,栖霞商务区、羊山公园周边等城市设计顺利开展。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达78%。旧城改造深入推进。实施92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完成23个小区出新。城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在全市城市治理考核中持续保持前列。完成11个背街小巷整治,环卫机扫率达85%,垃圾分类覆盖率达76%;启动全区200个住宅小区星级物业评比。完成6629公里地下管线探测普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坚守生态红线,完成成片造林2054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53%。狠抓控煤降耗,全区规模工业煤炭消耗同比下降6.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5%。加强扬尘管控,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完成江南水泥厂矿区1号宕口废弃矿山环境整治以及燕子矶太平村等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强化水环境与土地整治,完成33条河道和677.4公顷土地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八卦洲、栖霞、龙潭街道范围内沿江砂场整治工作,清理长江岸线场地面积69万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深入开展千场惠民服务,全面完成年度二十项惠民工程。新增城镇就业 1.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和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10.3%。新开工保障房65万平方米,竣工29.5万平方米。年内引进培育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 35 个,幸福都市综合得分首次跃升至全市首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顺利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评估验收,以金陵中学仙林分校等名校为龙头组建7个教育共同体,引进省特级教师2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6所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燕子矶中学改扩建和新港职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落实医改政策,区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院府合作”成果进一步巩固,引进80名省市专家开设重点特色专科,全区康复医疗体系初步建立,在幸福都市建设测评中医疗服务水平满意度达85%以上。创成江苏省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区。仙林鼓楼医院完成二期建设,并引入泰康人寿打造新型医养服务综合体。栖霞区医院新院区及丁家庄、八卦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仙林、马群、西岗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南京市基层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验收,仙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江苏省中医药示范社区中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启动“阅享栖霞”阅读行动,荣获江苏省“农家书屋”先进区称号,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300余场。区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第十六届“金秋栖霞”艺术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南京高校(仙林站)大学生龙舟赛,成为首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全市首家省5A级数字档案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出台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建立56个“医养融合”型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2张,成为首批“全国社区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示范城区”。推动应保尽保,综合医疗救助、贫困家庭救助、民生保险三大新型托底政策惠及6000多户家庭。实施残疾居民保险新政,在全市率先为持证残疾居民购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并实现全覆盖。社会综治成果显著。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深化,仙林街道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六五”普法工作顺利收官,“平安栖霞”、“法治栖霞”建设不断深入,连续四年被评为“省治安安全区”,群众安全感测评位居全市前列,第五轮“春风化雨”握手行动化解信访积案16件。建立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体系,不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燕子矶街道、西岗街道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国防教育、兵役动员、双拥等工作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民族、宗教、武装、人防、台侨、年鉴、地方志、外事、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建章立制,狠抓整改落实。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街道内设机构改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86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网络问政,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600余条,通过“12345”、“96106”便民服务热线,受理各类工单2.3万余件,办结率达100%。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8家单位的“三重一大”事项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开展巡查,共发现问题35个,提出整改意见37条。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全区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0件40人,追缴违纪款150余万元。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5年已经过去,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已全面完成。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奋斗伴随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回顾“十二五”,我们深切体会到:
必须坚持以创新的思维来超前谋划,才能实现栖霞发展的新跨越。五年来,我们坚持“打造城市环境就是打造投资环境”的理念,通过开展化工企业整治搬迁、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行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等,打出了一套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组合拳,在拉开城市发展大格局、推动城市面貌大变样的同时,树立了栖霞城市新形象、打造了栖霞投资新环境,在赢得工作主动的同时,抢占了发展的先机,为农村人口转移、充分就业提供了空间,为集聚产业和人气、吸纳人才和资本打造了平台;坚持“抓政府效能建设就是抓发展环境”的理念,通过推动简政放权、改革政务服务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等,涌现了一批政府效能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新亮点,成为全国第三批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单位,在改造政府运转流程、促进政府效能提升的同时,明确了政府工作新规范、建立了政府服务新标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为提升政府形象做出了贡献,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奠定了基础。五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年均增幅14.6%和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元;在全市城市治理考核中实现由落后到前列并始终保持的大跨越。
必须坚持以务实的举措来推动发展,才能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创新的思维深化改革,以务实的态度狠抓落实”,有效化解了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施三区融合发展,发挥政策优势,整合资源优势,激活创新优势,全面拉开了开发区东区建设、顺利实现了南京综保区龙潭片区封关运作、正式启动了国家级仙林科技城创建,为栖霞“十二五”乃至今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拉开了框架;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促使我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动能不断释放;通过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推进园区差异化发展,建成了生命科技、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的创新创业载体,为栖霞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支撑;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形成了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物联网、软件及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三大三新”产业发展方向,为栖霞转型升级打造了新引擎。“十二五”末,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8:63.7:35.5,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15.9个百分点,“三大三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五年来,新增市级以上孵化器60万平方米,金港科技创业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6家平台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基地;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14家,国家和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新增专利申请1.7万余件。
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成果来惠及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展、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坚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作决策、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办事情,将工作重点区域放在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片区,将工作重点对象放在生活在相对较低生活标准线以下及边缘的困难人群,每年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多项惠民措施,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五年来,全区用于城乡公共服务支出累计达1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6%以上;新增就业9.3万人;推进96个老旧小区出新改造,面积278万平方米;实施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项目49个,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新增保障房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城乡低保实行统筹同标,6万多名被征地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引进江苏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办医;引入金陵中学、南师附中、第一中学等名校,并和南通海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和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栖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面临不少挑战;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人才科技产出效益有待继续提高;三是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仍很明显,节能降耗、治污减排任务仍很繁重;四是保障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不断取得进展,但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五是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还需加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展望未来五年,将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五年。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等风险交织。但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技术等创新和运用推动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当前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国内及我区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传统产业发展滞后,给栖霞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带来了挑战。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也为栖霞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将栖霞与全国最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各省市相连接与协调,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将为栖霞江海枢纽功能建设带来升级机遇;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正在构建苏南综合交通骨架,将为栖霞“十三五”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等带来新机遇。同时,开发区作为南京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点之一,又将成为创新驱动的“强力引擎”。
基于对栖霞未来发展走势的分析,我们根据区委《关于制定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认真编制了《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栖霞,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努力把栖霞建设成为南京副城、光电智谷、江海枢纽、科教强区、幸福家园。南京副城。围绕建设高品质副城目标,进一步做强产业、做优功能、做美环境,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使仙林副城配套更加完善,新尧新城基本成型,迈燕新城、龙潭新城初具规模,马群、栖霞山等片区全面开发,打造产城融合的南京副中心城区和宁镇扬城市群中心区。光电智谷。突出光电显示主导产业地位,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带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速发展,使栖霞制造向栖霞智造迈进,打造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和江苏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江海枢纽。抓住-12.5米长江深水航道疏浚机遇,支持龙潭港建成深入长江流域最远、距离中西部腹地最近的江海港,提升江海联运枢纽功能,使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龙潭地区集聚,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打造国家江海转运主枢纽港核心载体和区域现代物流核心枢纽。科教强区。发挥文化科教资源丰富优势,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增强实力,支持高等教育提高水平、释放能量,引导科技资源对接产业、贡献效益,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亮特色,使科教大区向强区跨越,打造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仙林科技城和南京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核心区。幸福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更趋一致,打造全区群众共建幸福家园、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之区、文明之区。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改革融合、富民共享四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以人才竞争力带动栖霞综合竞争力提升,更加注重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促进栖霞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改革融合战略。在国家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总框架下和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抢抓机遇早起步快行动,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改革精神进一步深化内部融合发展,推进外部联动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富民共享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民生需求作为栖霞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积极探索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全区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20年突破1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突破1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以上,到2020年突破3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
2016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科技创业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实施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及小区出新面积106万平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规模工业煤耗控制在1085万吨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为确保今年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我们将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集聚栖霞发展动能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引导艾欧史密斯、博世汽车零部件等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生产智能化改造,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行清单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落实国家、省市减税清费政策,为企业减负松绑,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数据库,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浓厚氛围。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守好安全生产、环保能耗、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红线”,推动政府职能向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提供更优公共服务转变。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南大光电工程研究院等五家产学研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正式运营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生物医学技术转化基地,发展以知识产权培训、信息增值、中介服务等为基础的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形成功能完善的知识产权转化服务链。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产权交易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闲置资源投资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强基层发展活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区、街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大事区街办、社区做服务”的原则,持续推动社区“减负增效”,逐步建立社区协商民主机制,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完善区、街财政体制,提高街道财政保障运行和服务发展的能力。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增加街道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合理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实施精准扶贫,着眼于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大力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和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行动,制定出台帮扶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提高创新型经济发展能级。聚焦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开工建设德科码影像传感器产业园,建成港机制造基地、烽火云计算一期等项目。围绕物联网、软件及移动互联网、新能源“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马群科技园、金港科技创业园等物联网载体承载功能,深入推广“互联网+”模式,加快建设中电28所仙林新所区、兰德地理信息产业园、LG化学动力电池二期、天加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游族网络等项目健康成长。力争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65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83%;互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成启用栖霞区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创咖啡、飞马旅5i空间等现有众创空间发展。继续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构建以社会力量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众创空间,支持创业投资机构、行业领军企业、地方商会等参股建设或自行创办孵化器。贯彻实施“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突出人才与项目、产业的契合度,争创省人才工作先进区“三连冠”。
扩大服务型经济发展规模。大力引进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促进资本与人才、技术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挥科技金融效益,强化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和“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降低科技小微企业创业成本和责任风险。鼓励和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更加注重上市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探索建立“上市企业总部园”、“上市企业集聚区”,全力推进吉山光电、英田光学等8家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着力发展以新型高端商业业态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加快金鹰二期、招商1872、新港金融中心、羊山风情街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栖霞商务区、迈燕商务带等商贸集聚区。完善综保区功能和配套,加快苏商保税物流、联讯综合物流等物流园区建设,确保京亚供应链、安宏基物流等项目竣工。建设江苏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开业运营中免德鸿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推进金鹰商贸集团直营店建设,打造省内重要的进口消费品交易基地。力争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6%。
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以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的龙潭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健全枢纽设施、完善枢纽功能、拓展枢纽空间,切实把枢纽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续建疏港大道龙潭港至绕越高速段改扩建工程、润阳路东延工程,开展栖霞大道柳塘立交至七乡河大道段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启动主枢纽港区建设,开工建设龙潭港区七期、汽车滚装码头工程。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强化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总部机构和研发机构,吸引国际资本投向区内新兴产业和潜力企业,加快金桐大数据研发中心、博西华亚洲研发中心等总部研发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借鉴国家自贸区制度,促进综保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龙潭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瞄准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大型外贸企业和出口型项目。加强境内外经贸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支持中建安装公司、中建八局三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等本土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和工程建设,培育一批以栖霞为总部基地的本土跨国企业。
丰富生态型经济发展内涵。充分发挥南京开发区作为<a href=" target="_blank">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效应,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业态,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持续开展尧化片区工业布局调整,提升金陵石化周边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确保实现能耗控制、二氧化碳减排等目标。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坚决守住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全面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构建更加清晰的开发建设、农业生产、生态涵养三大空间格局,推动国土空间集约均衡利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和智慧农业,加快八卦洲、西岗、龙潭等美丽乡村建设,以“水一方”、桦墅村等核心景区的打造,带动周边村落乡土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使美丽乡村逐步向美丽经济转型。鼓励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将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加速生产型农业向产、销结合型转变,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三、深入实施城乡统筹,优化地区功能品质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仙林新市区功能品质,加快迈燕新城、新尧新城、龙潭新城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建设,全力实施马群、西岗、栖霞山等片区改造出新,不断完善南京副城的功能定位。启动区域对外道路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开发区商业布局、产业提升等专项规划研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迈皋桥、燕子矶、尧化等近郊地区路网节点,改善八卦洲、龙潭等远郊地区出行环境,提升区域道路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实施临江路、青城路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北苑西路、仙境北路等道路工程,鲤鱼山路、经天路南延等建成通车。完善新能源汽车设施配套,建设充电桩200个。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向马群、尧化、栖霞等地区延伸,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56个。以国家推进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实施燕子矶老镇、马群府军卫等19个、75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建设尧化前新塘、燕子矶新城、龙潭新市镇等安置房项目,新开工92万平方米、竣工135万平方米。采取拆除违建、出新立面、修整道路、补植绿化等措施,完成五福家园、幕府山庄等8个、3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整治出新,实施田园美居、和燕花苑等9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解决屋面渗漏、楼道亮化、安全防盗等一系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坚决打赢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围绕十里长沟、百水河等重点水体,通过排水达标区建设、清理关闭排污口、截污纳管、活水补水、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完成便民河综合治理工程、九乡河治理应急工程,力争将八卦洲街道列入全市农田水利整街推进试点。实施街道间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各级各类治污举措,完成大气、水体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统筹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司法联动,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完成龙小山北侧等三处地质灾害治理,建成姚坊门遗址公园、仙林湖公园等游园绿地,新建、提升绿化面积800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深入实施新一轮“9322”专项整治行动,完成环陵路、寅春路等低洼易涝片区改造,整治七乡河大道、栖霞大道、江畔人家、南湾营小区等城市积淹水点。以全市住宅物业管理改革为契机,推进东城世家、南塑新村等5个小区试点工作,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扎实开展城市治理标准化建设,完善“市容市貌、环卫保洁、市政养护、停车秩序”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清扫作业流程,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建成仙林垃圾转运站,提档升级八卦洲集镇垃圾中转站。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城乡管养全覆盖。拓展“数字城管”应用功能,实现市政绿化、渣土运输、停车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城市治理,调整充实区城市治理委员会,实现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形成高效有序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四、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探索与现有名校深化合作路径,做强7个教育共同体。全面实施“行知栖霞”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511”名师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管理科学的教师队伍。继续对接教育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知名校长,引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区第一实验幼儿园金尧分园、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等14所中小学、幼儿园,青秀城幼儿园、西岗第二幼儿园、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区实验小学、栖霞中学等11所学校抗震加固、园林式校园改造。继续深化医改,推进“院府合作”、“校府联动”,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优化医疗布局。以省人民医院栖霞康复院区为支撑,全面开展社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创建1-2个市级重点专科及1-2个特色专科,开展好“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健康促进工程”,打造区域医疗服务品牌。建设区妇幼保健院、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加大对全科医生、医技及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力度,鼓励二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职能,推进医养融合、居家康复、互联网医疗发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深化“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同时,举办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落实好“全面二孩”政策,做好公交线路优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等惠民实事。
构建全域覆盖保障体系。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主旨,深入挖掘迈皋桥、马群等保障房集中区域就业潜力,实施电商、养老、家政等技术岗位培训,引导失地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其中大学以上人员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扩大社会保障、救济覆盖网,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0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万人。对困难群众综合医疗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实施绩效评估,及时修订完善救助办法,确保百姓不因病因灾致贫。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做大做强慈善基金,将慈善与救助有机结合,积聚更多社会资金、帮扶更多困难百姓。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施行助餐、助医等“六助”服务,推广养老智能可穿戴产品应用,升级改造龙潭、八卦洲等远郊地区公办养老院,开工建设欧葆庭康复中心、灵山医养一体化等中高端养老项目,提升区域为老服务水平。
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全面启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实验区创建,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试点社区网格管理、物业服务、助老扶残等群众密切关注的事务上线运行,将市场化服务、志愿式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整合纳入系统,实现手持移动终端预约服务。打造全区统一的全科政务服务系统、综合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载体,实现各类系统数据互联互通率在70%以上。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全年引进培养社会组织30家,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同比增长30%以上。引导驻区高校、企业融入社区建设,成立2-3家社区建设基金会,推动社区事业加快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集监管、预警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薄弱环节进行动态全面监控。实施专家参与监督检查随机抽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全区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平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力争迈皋桥街道、马群街道、八卦洲街道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做好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大力推行阳光信访,不断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深化“平安栖霞”、“法治栖霞”建设,努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形象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区档案新馆,开通远程查档系统,完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发挥阵地作用,将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展示的舞台、辐射带动全区文化活动的动力源。不断深化“千名文化指导志愿者、千支文化活动队伍、千场文艺演出活动”的“三千”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阅享栖霞·书香城区”创建,举办“金秋栖霞”艺术节等各类群体文化活动,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启动建设燕子矶滨江公园城市展览馆,充分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及城市建设成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持续开发以燕子矶滨江新城、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长江生态文化带,推进华侨城、万达茂以及栖霞山核心景区等重量级文旅项目建设。将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充分挖掘八卦洲、龙潭、西岗等区域资源,加快形成适应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旅游产业格局。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充分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构建完善的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文化旅游资金撬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6%以上。
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不断挖掘栖霞山佛教文化、江南水泥厂民国文化、南象山及周边南朝文化、滨江山水文化和历史名胜等资源,做好保护、传承和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名片。促进金箔、龙舞、折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的传承保护,加快金陵折扇“非遗”展示基地建设。持续选树“感动栖霞”、“最美劳动者”、“最美家庭”、“草根民星”等身边道德领域先进典型,发挥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等载体作用,积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继续开展“网络‘大咖’看栖霞”、意见领袖沙龙等活动,借助网络影响力进行栖霞形象的推广宣传。
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强化职能转变。全面实施街道综合执法,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规范协调、精简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三集中、三到位”,推动“智慧政务”建设,启动建设区信息中心,打造实体服务大厅和网上办事大厅线上线下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全覆盖。充分发挥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将中心打造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智囊参谋平台、资源整合平台、资讯交换平台。提升“12345”、“96106”政务热线服务质量,完善诉求办理和督查督办机制,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强化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健全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以及报告备案制度、实施后评估制度、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倒查机制,认真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决策规范,切实把政府决策引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构建以政府法制机构牵头,法律顾问、社会第三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审查机制,对涉及公共利益事项、政府重大决策,一律进行合法性审查。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以案释法”机制落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强化廉政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对“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自觉查摆、滚动整改,做到明规矩、守纪律、强责任、严用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肃查纠为官不为等问题,使优良作风成为习惯和风气。强化制度执行,从严约束权力,对惠民补贴发放、公有房屋管理、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健全内控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全面实施政务公开,依法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自觉置身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下。实行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公共资金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新的目标指引新的征程。加快栖霞新一轮建设与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谱写栖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