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33899/2023-50690 | 主题分类: | 旅游、文化、广播、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公共文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栖霞区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23-06-13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栖霞山石窟牵手南大,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文化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6月12日,“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石窟艺术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栖霞山旅游度假区举行。
栖霞区委副书记储纲、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分别为活动致辞,南京市文旅局文物保护处、栖霞区委统战部、栖霞区文旅局、栖霞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栖霞山景区管理处、栖霞古寺相关负责人参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主任吴桂兵、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欧阳宗俊、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邵磊、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周源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
此次成立“栖霞山石窟研究院”,是推进栖霞山石窟整体性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举措。研究院由南京栖霞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南京栖霞古寺四方合作共建,是承担栖霞山石窟考古调查、系统研究、科学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播以及栖霞地区文化遗产调查和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将持续挖掘、传承及阐释栖霞山石窟文化与栖霞山文化,加大石窟保护力度,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提升石窟综合展示水平,探索出一条石窟文化传承研究和保护利用协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栖霞石窟保护研究能力水平。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石窟艺术研究基地”的成立也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2023年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依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六朝研究、汉唐考古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和优势学术资源,结合南京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时期的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将栖霞山石窟与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有机关联。尝试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探索以六朝历史文化景观、长江文化景观考古研究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聚落考古,为南大师生创建新的学术阵地。
揭牌仪式结束后,专家学者一起考察了栖霞山石窟,对洞窟和造像保存现状、石窟周边环境等做了现场调查。随后与会专家就栖霞山石窟的保护工程、栖霞山石窟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石窟数字化展示利用、栖霞山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专门座谈,对栖霞山石窟研究院后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切实有益的建议。
此次活动是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2023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与中央部委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市级、区级单位合作,设立有“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交通遗产与文化线路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江苏省文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南京)中国城墙研究院”“江苏省及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承担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栖霞山石窟是南朝时期都城建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石窟造像遗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栖霞山石窟开凿于南朝齐、梁之际,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其现存窟龛252座、造像551尊,集中分布于千佛岩、千佛岭和纱帽峰三个区域。
“栖霞山石窟研究院”的成立,搭建起了栖霞山石窟研究保护的学术平台,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其他石窟单位、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