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Baidu
map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区人民政府
索 引 号:    013033899/2024-06784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组配分类:    解读材料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栖霞区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3-12-11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栖霞“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出炉!
文  号:     关 键 词:    解读材料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栖霞“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出炉!

近日,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栖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十四五”以来,栖霞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总书记到江苏考察“四个新”要求,紧密围绕“现代化产业强区、国际化创新高地、一体化发展典范、绿色化幸福家园、法治化文明样板”总体发展定位,承压前行、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地区发展整体实现良好开局。

“十四五”上半期成果

一、主要指标整体达到预期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46.4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77.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4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破千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质量增长,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超47件。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同期GDP增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达标率稳定在10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实现6.13万人,超中期进度,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4.8个,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稳定在100%,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2%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缩减。

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3%,公众安全感始终保持98%以上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稳定在92%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保持逐年下降态势。

二、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十四五”以来,栖霞板块共实施省市区重大项目254个,总投资981.5亿元,截至2023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850亿元。美迪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天加低温余热发电机组、中电28所仙林新所区A区等125个项目相继竣工,辐射城北的商业综合体万象汇今年底营业。

市区城建项目340个,各项工程稳步推进;2023年上半年35个市级城建项目新开工率88.2%、投资完成率71.8%。宁句城际、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仙新路过江通道、龙潭过江通道加快建设。

区级民生实事项目,20212022年共66项,完成64项,完成率97%2023年共23项,总体推进正常。南师附中初中部文澜路校区、仙林湖北侧中学、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等优质教育医疗载体投入使用,三元祠保障房、八卦洲新市镇保障房等项目相继交付。

三、重点任务取得成效

“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纲要》确定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成功取得阶段性成果。

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16.96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27.9%,工业经济规模实现较大提升。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22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2.26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8.1%。先后招引中兴发展人工智能总部、苏园养老等一批重大项目。文旅行业加速回暖,2023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45.4%,达到近三年最好水平,栖霞山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欢乐谷顺利晋升为4A级景区。

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经开区获评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2022年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入达80亿元,占全市近40%,较“十三五”末增长81%,中国(南京)智谷成功入选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

打造创新载体平台。累计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9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7.9%,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高校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攻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放大“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作用,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70个,承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

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出台“科技创新22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十四五”期间企业获批科技贷款授信金额76亿元,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截至2022年底,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90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31%,总数位列全市前列,新认定市级瞪羚、培育独角兽企业62家。

逐步完善片区规划。加快编制栖霞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老城新城、生产生活生态、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优化城市功能格局。

大幅织密交通网络。浦仪公路西段、宁句城际、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312国道(绕越高速至仙隐北路段)快速化改造、地铁1号线北延、7号线北段、燕子矶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地铁6号线、宁扬城际等轨道交通和仙新路、龙潭等过江通道稳步推进,尧红路等一批“断头路”建成通车;南京龙潭港区专用铁路正式投用,中欧班列双向对开,公铁水多式联运新格局全面拉开。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万寿、栖霞老街等片区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打造幕燕风貌区城市客厅、栖霞古镇“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三元祠保障房、八卦洲新市镇保障房等10个保障房项目建成交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建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百合研究基地、椴树种质资源繁育基地;创建美丽宜居乡村41个,打造乡村精品民宿,桦墅美丽乡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省首推企业登记“无感审批-免申通”服务,8200余家企业在全程无感中完成事项变更登记,开启企业开办“5+N”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开办“全环节一窗口”。

激发消费新动能。组织开展“四季有约 畅享栖霞”系列活动,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打造仙林夜间经济集聚区,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0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7.1%

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依托龙潭港、尧化门铁路货场、国际货运班列场站等有利资源提升贸易便利度,八卦洲、龙潭跨境电商产业园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抓好便民河-大道河、七乡河等宁镇跨界水体联合治理,衡阳净水站正式建成投用,建成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全区空气、水体各项监测指标稳定向好。

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十四五”以来,累计沿江造林复绿413亩,修复湿地115亩;周冲水库晋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灵山桂山龙王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2年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消费较“十三五”末下降16%

扎实做好就业增收。累计举办高校毕业生、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300余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3万人、再就业3.09万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仙林湖北侧中学等18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先后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等名校合作办学。

加快“健康栖霞”建设。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顺利开诊,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省级社区医院,尧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提档升级。

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成立全省首个中医老年康养社区服务基地,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社区银发助餐点140家、“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3家,新增普惠托育机构3家。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市率先设立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低保金、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救助资金超3.2亿元,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达100%

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图书馆、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吾在书舍”“桦墅学堂”“栖阅时光”城市书房等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艺栖夜课”获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聚焦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教育培训、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多行业细分领域,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人才和项目交流合作,开展“南京周-栖霞主题日”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阵地。

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积极选树道德模范,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南朝陵墓石刻文物解读工程,开启“行走六朝之栖霞国宝”公益旅游专线,“栖霞山赏枫习俗”等4个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放大仙林街道现代枫桥经验,推动城市治理重心、资源配套向基层下沉,开展“精网微格”工程,成立栖霞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筑牢平安防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电信诈骗、网络传销、跨境赌博等犯罪行为。全面做好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切实化解信访矛盾。突出危化品、城市建设、危固废等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提升应急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物流体系平急转换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下半程计划安排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十四五”下半程,栖霞区将紧紧围绕“走在前、做示范”重大定位,积极回应“四个新”的重大任务,明晰方向、精准发力,更好地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着力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推动区域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支持“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实数融合,强化精明增长理念,推进一批缓建停建项目恢复建设,盘活低效存量资源。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源动力。创新落实区域协同机制,深化促进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协同发展;发挥科创载体功能,进一步释放“科教强区”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技术硬的优质企业。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涵养独具栖霞魅力的城市气质。提升栖霞文化辨识度,形成栖霞文化展示矩阵,不断壮大栖霞文化的影响力和区域软实力;推进区域组团式均衡均好发展,加快龙潭新城、龙王山以南片区建设进程;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打造幸福生活新高地。

四是统筹发展安全,增强防范和抵御重大风险能力。科学应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切实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关注防范重点领域风险,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事故发生;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守牢城市安全运行底线。

【图解】栖霞“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出炉!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Baidu
map